时间: 2025-04-28 15:2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26:43
备足: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备”意味着准备或储备,“足”意味着充足或足够。因此,“备足”字面意思是指准备得充分,储备得足够,通常用来描述为某事或某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备足”这个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基本含义自古代汉语以来变化不大。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备”和“足”组合的例子,用以描述充分的准备。
在文化中,“备足”常常与预防意识和未雨绸缪的观念相联系。这种提前准备的文化观念在的历史和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易经》中的“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备足”这个词给人一种安心和可靠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有序和计划,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积极应对。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备足”来提醒自己或他人做好准备。例如,在旅行前,我会提醒家人备足必需品,以确保旅途顺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备足心中的勇气,迎接未知的晨曦。”
视觉上,“备足”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排列的物资或装备。听觉上,它可能与有序的准备声音相关,如整理物品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备足”可以对应为“stock up”或“be well-prepared”。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提前准备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备足”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指物质上的准备,也涵盖了心理和策略上的预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备足”有助于我更好地传达准备和充分的概念。
1.
【备】
(形声。从人,備(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 、 《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 、 《国语·周语》-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 《汉书·史丹传》-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组词】
傥荡不备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