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6:53
火焰草: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一种外观或特性类似于火焰的草本植物。在自然界中,可能存在某些植物的叶子或花朵具有鲜艳的红色或橙色,给人以火焰般的视觉感受,因此得名。
“火焰草”这个词汇可能是由人们对某些植物外观的直观感受而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具有类似特征的植物。
在一些文化中,火焰草可能被视为吉祥或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例如,在某些节日或庆典中,人们可能会使用火焰草来装饰,以表达对生命力和热情的赞美。
火焰草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活力。它让我联想到夏日的热情和生命的旺盛。
在我的一次旅行中,我在山间小径旁发现了一丛火焰草,它们的鲜艳颜色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火焰草”:
在山谷的深处, 火焰草燃烧着夏日的余晖, 每一叶都是热情的诗篇, 每一朵都是生命的赞歌。
想象一下,一片火焰草在风中摇曳,它们的红色和橙色叶子在阳光下闪耀,仿佛在低语着夏日的秘密。这种景象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暖的夏日音乐,如轻快的吉他旋律。
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具有火焰般颜色的植物,但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这种植物可能被视为神圣或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通过对“火焰草”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多重含义和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植物的词汇,也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符号。在未来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我将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个词汇,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焰】
(形声。从火,臽(xiàn)声。本义:火苗)。
同本义。
【引证】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内焰(火焰的中间部分);外焰(火焰最外层);焰段(见“艳段”);焰烘烘(焰腾腾。火焰旺盛的样子;引申为情绪激昂);焰头上(喻指兴旺发达);焰焰(火苗起初的样子)-烟焰雾雨。
3.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