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3:04
“休戚与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共享幸福与忧愁”,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共同经历喜怒哀乐,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在文学作品中,“休戚与共”常用来描述人物之间的深厚友情或亲情,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就被描述为“休戚与共”。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朋友、家人或同事之间的紧密关系。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探讨人际关系的深度和质量。
同义词:患难与共、同甘共苦、风雨同舟 反义词:形同陌路、漠不关心、各奔东西
同义词中,“患难与共”强调在困难时期的共同承担,“同甘共苦”强调共同享受快乐和承受痛苦,“风雨同舟”强调在逆境中共同前行。反义词则表达了疏远和冷漠的关系。
“休戚与共”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休戚与共,生死相依。”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深厚人际关系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情,因此“休戚与共”这样的成语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它反映了人重视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的文化特点。
这个词汇给人以温暖和安全感,让人联想到亲密无间的关系和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它激发人们对深厚情感的向往和珍惜。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与几位好友共同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快乐,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休戚与共”。这种深厚的友谊让我感到非常珍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歌,休戚与共,携手走过风雨路。”
想象一幅画面:两个老人手牵手在夕阳下散步,背景音乐是柔和的钢琴曲,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休戚与共”的温馨和宁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rough thick and thin”,意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支持对方”,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休戚与共”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也反映了人类对深厚情感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情感深度。
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今既盟之后,言归其好,分灾恤患,~。
晋朝时期,庾亮因德高望重及善于用兵被派驻镇守边关,南蛮校尉陶称敌不过庾亮,就在当时权臣王导面前施用反间计,说庾亮拥兵自重准备举兵造反,要王导严加防范。王导说:“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1.
【休】
(会意。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本义:休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休,息止也。 、 《尔雅》-休,息也。 、 《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 《五经文字》-休,象人息木阴。 、 《汉书·王莽传》。注:“庇荫也。”-诚上休陛下余光。 、 《诗·大雅·民劳》-汔可小休。 、 《礼记·月令》-毋休于都。 、 《史记·高帝纪》-止宫休舍。 、 唐·杜甫《兵车行》-未休关西卒。 、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猎,休,坐地而食。 、 岳飞《五岳祠盟记》-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休于树 、 《资治通鉴·唐纪》-命士少休。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将士更休。 、 、 《聊斋志异》-既暮,休于旅舍。
【组词】
休日、 休舍、 休士、 休坐
2.
【戚】
(形声。从戉,尗声。戉:(yuè),斧子。本义:古兵器名,斧的一种)。
同本义。亦用为舞具。
【引证】
《说文》-戚,戉也。 、 《诗·大雅·公刘》-干戈戚扬。 、 《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 、 《韩非子·五蠹》-执干戚舞。
【组词】
戚扬
3.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4. 【同】 ——见“胡同”hútò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