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16:35
词汇“刻敛”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刻敛”字面意思是指刻和收敛。其中,“刻”通常指刻、苛刻,而“敛”则指收敛、节制。结合起来,“刻敛”可以理解为指人行为上的苛刻和节制,或者形容事物表现出的刻*和收敛的特质。
由于“刻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某人对待他人非常苛刻且节制。
“刻”和“敛”都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但“刻敛”作为一个复合词,其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在词源和演变方面的资料不多。
在*传统文化中,节俭和节制被视为美德,而刻则通常被视为负面特质。因此,“刻敛”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用来批评某人的行为。
“刻敛”这个词可能会给人带来负面情感,因为它通常与苛刻和节制相关,这些特质往往不被社会所推崇。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需要使用“刻敛”这个词的场合,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刻敛”来形容冬天的景象,如“寒风刻敛,万物沉寂”。
由于“刻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很难直接与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联系起来。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刻敛”的词汇,因为它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低。
“刻敛”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它主要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事物的特质。在学*这个词汇时,我们需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使用,但不必过分强调其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敛】
(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引证】
《说文》-敛,收也。 、 《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既射则敛之。 、 《汉书·食货志》-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组词】
敛局、 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