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1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14:18
“古已有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它用来形容某种事物、现象或观念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不是新近才出现的。
在文学作品中,“古已有之”常用于强调某种传统或*俗的历史悠久,如:“这种祭祀仪式古已有之,代代相传。”
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种现象的熟悉或不以为然,例如:“这种骗局古已有之,大家要提高警惕。”
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发现的历史遗迹或文物,证明某个历史时期的存在,例如:“这些陶器的样式古已有之,证明了早期文明的存在。”
同义词: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古以来
反义词:新近出现、新兴事物
“古已有之”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有类似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汉语中表达事物历史悠久的一个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古已有之”常用来强调传统和历史的连续性,反映了文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继承。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教育人们尊重历史,珍惜文化遗产。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传统和历史感,让人联想到古老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间的沉淀。它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的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古已有之”来描述一些我熟悉的传统*俗或古老的手工艺,比如:“这种编织技艺古已有之,是我们家族的传家宝。”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古已有之的月光,照耀着千年的河流,流淌着不变的诗篇。”
视觉上,“古已有之”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建筑、文物或历史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起古乐器的声音或古代诗词的吟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old as time”或“ancient tradition”,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事物历史悠久的含义。
“古已有之”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它不仅传达了事物历史悠久的含义,还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我对历史和传统的看法。
他们说我们贿选,这是古已有之的。
这种现象~,不足为奇
1.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古,故也。 、 《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大古冠布。 、 《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以是为近古也。 、 《文选·张衡·东京赋》-慨长思而怀古。 、 《书·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 、 《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 清·黄宗羲《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组词】
远古、 古字、 古器、 古货、 古贤
2.
【已】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鸡鸣不已。 、 《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德音不已。 、 《史记·项羽本纪》-以故事得已。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孟子·告子上》-是亦不可以已乎? 、 《后汉书·列女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组词】
不已
3. 【有】
4.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