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20:51: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20:51:35
仪仗队:指专门负责在重要场合或仪式中进行仪仗表演的队伍,通常由军人或特定组织的成员组成,执行列队、持旗、持枪等仪式性任务,以展示威严和庄重。
仪仗队一词源自古代的“仪仗”,原指古代官员出行时所用的仪仗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指执行仪仗任务的队伍。在现代,仪仗队的概念更加具体化,特指那些在正式场合进行仪仗表演的队伍。
在许多国家和文化中,仪仗队是展示国家形象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方式。它们在国家庆典、外交场合、重要仪式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体现了国家的尊严和秩序。
仪仗队往往给人以庄重、威严、秩序井然的印象。它们的存在让人感受到一种正式和隆重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对国家荣誉和军事纪律的尊重。
在个人经历中,仪仗队可能出现在观看国庆阅兵、参加学校毕业典礼或其他正式活动中。这些经历让人深刻体会到仪仗队所传达的庄重和仪式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金色的阳光下,仪仗队步伐整齐, 国旗在风中飘扬,诉说着荣耀与梦想。
仪仗队的形象往往与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军乐、华丽的制服和庄严的仪式联系在一起。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庄重和威严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仪仗队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国的皇家卫队以其独特的制服和仪式而闻名,而**的仪仗队则以其整齐的步伐和精确的队形著称。
仪仗队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特定功能性的队伍,还承载了文化、历史和情感的多重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仪仗队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和传达正式场合的庄重和仪式感。
1.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
2.
【仗】
(形声。从人,丈声。本义:执,拿着)。
同本义。
【引证】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仗剑从之。 、 《史记·刺客列传》-独行仗剑至韩。
【组词】
仗斧、 仗节、 仗策
3.
【队】
(形声。本义:从高处掉下来。是“坠”的本字)。
坠落。
【引证】
《说文》-队,从高陨也。俗字作坠。 、 《考工记·轮人》-殷亩而驰不队。 、 《礼记·檀弓下》-退人若将队诸渊。 、 《左传·庄公八年》-公(齐襄公)惧,队于车。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陈入城,板队而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