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5:25
词汇“以郄视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表达,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以郄视文”字面意思是通过缝隙来看文字。其中,“郄”指的是缝隙,“视”是看的意思,“文”则指文字或文章。整体含义是通过狭窄或不完整的视角来理解或阅读文字。
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读书时的专注或是在困难条件下阅读的情景。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如果用在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讨论中,可以表达对细节的关注或是在有限信息下进行分析的情景。
“以郄视文”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更为通俗的表达方式。
在古代,由于照明条件有限,读书人常常需要在昏暗的环境中阅读,因此“以郄视文”可能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的勤奋和专注。
这个词汇给人以专注和细致的联想,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艰苦和不易。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不太常用,但如果遇到需要在有限条件下阅读或研究的情景,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表达。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以郄视文,字字如星,点亮心灯。”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专注地通过缝隙看着书页。听觉上,可能是翻书声和偶尔的叹息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性的句子来实现。
“以郄视文”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的深度。在学习和使用这个词汇时,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理解。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郄】
(同“郤”。也作“隙”)。
空隙;裂缝。
【引证】
《正字通》-郄,同隙。 、 《素问》-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3.
【视】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视,瞻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 、 《诗·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 、 《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策·齐策》-熟视之。 、 柳宗元《三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视探、 视瞻、 视日、 视远步高、 视习
4.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