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2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23:45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一个小孔去看天,用一个贝壳去测量海。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见识狭小,无法了解事物的全貌或真相。它强调了由于视野或知识的局限,人们往往无法全面或准确地理解复杂或宏大的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自以为是、见识短浅的人。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个领域的了解非常有限。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教育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知识的局限性和认知的边界。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原文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用来比喻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强调认知的局限和需要拓宽视野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不要满足于表面的了解。它反映了人对于知识和认知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全面和深入了解事物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警示和启发。它提醒人们不要自满于现有的知识和见解,而应该不断学*和探索,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和朋友,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不断学*和探索,以避免“以管窥天”的局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以管窥天,星辰不见; 以蠡测海,波澜不显。 拓宽视野,心胸自宽; 探索未知,智慧自现。”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以联想到一个小孔或贝壳的图像,象征着局限的视野。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种沉闷或局限的声音,象征着狭隘的认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can'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来比喻只看到局部而忽略了整体。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认知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学和生活中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不断拓宽视野,深入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然则王蕃所传,盖~之义也。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管】
(形声。从竹,官声。本义: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后泛指管乐器)。
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后泛指管乐器。
【引证】
《说文》-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 、 《诗·周颂·有瞽》-箫管备举。 、 《淮南子·原道》。注:“管,箫也。”-建钟鼓,列管弦。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组词】
管色、 管儿、 管弦、 管说、 管音
3.
【窥】
(形声。从穴,规声。本义:从小孔或缝里看)。
暗中察看。亦泛指观看。
【引证】
《说文》-窥,小视也。 、 《孟子·滕文公下》-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 、 《论语·子路》-窥见室家之好。 、 《史记·管晏列传》-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 唐·柳宗元《三戒》-蔽林间窥之。
【组词】
窥觑、 窥瞰、 窥欲
4.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5.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6.
【蠡】
蜾蠃。 同: 蠃
【引证】
汉·班昭《东征赋》。注:“蠡与蠃古字通。”-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
7.
【测】
(形声。从水,则声。本义:度量水的深浅)。
度量;测量。
【引证】
《说文》-测,深所至也。 、 《周礼·大司徒》。注:“犹度也。”-测土深。 、 《礼记·乐记》。疏:“知也。”-穷高极远,而深深厚。 、 《礼记·少仪》。注:“意度也。”-毋测未至。 、 《国语·晋语》。注:“度也。”-抑欲测吾心也。 、 《韩非子·主道》-大不可量,深不可测。
【组词】
测海、 测景、 测汽车的速度;测房子的高度;测地、 测步
8.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