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5: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5:50
“以紫乱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紫色来混淆红色”。基本含义是指用次要的、不纯的东西来混淆主要的、纯正的东西,比喻用邪恶的手段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在文学作品中,“以紫乱朱”常用来批判那些试图混淆视听、颠倒是非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道德、伦理或政治问题时,人们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不公正行为的批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伦理学等,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讨论如何辨别真伪和维护正义。
“以紫乱朱”出自《后汉书·陈蕃传》:“以紫乱朱,非所以示训也。”原意是指用紫色来混淆红色,后来引申为用邪恶的手段混淆是非。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颜色象征意义的认识,紫色在古代象征着高贵,而红色则象征着正统和权威。
在**传统文化中,颜色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红色通常代表吉祥、正统和权威,而紫色则因其稀有和昂贵,象征着高贵和神秘。因此,“以紫乱朱”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维护正统和权威的重视,以及对混淆是非行为的批判。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批判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试图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行为,引发人们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试图以紫乱朱的情况,比如在商业广告中夸大其词,或者在政治宣传中歪曲事实。了解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真伪,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间纷扰多,以紫乱朱者众。愿心明如镜,不随波逐流。”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片红色的花海中,几朵紫色的花显得格外刺眼,仿佛在试图混淆这片红色的纯粹。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旋律复杂、节奏多变的音乐,来象征这种混淆和混乱。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nfuse black and white”(混淆黑白),用来比喻颠倒是非。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混淆是非的概念。
“以紫乱朱”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追求真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俾好作恶,~。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紫】
(形声。从糸(mì),此声。本义:紫色,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紫,帛黑赤色也。 、 《论语》。孔注:“间色之好者。”-恶紫之夺朱也。 、 《礼记·玉藻》-玄冠紫緌。 、 《左传·哀公七年》-紫衣狐裘。 、 《论语》-红紫不以为亵服。 、 《乐府诗集·陌上桑》-紫绮为上襦。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佩紫怀黄。 、 唐·李朝威《柳毅传》-披紫衣。
3.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4.
【朱】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本义:赤心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