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0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09:36
“大鸣大放”这个词汇源自政治历史,特指1957年共产党发起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字面意思是指声音大而响亮地表达意见,基本含义是在公开场合大胆、自由地发表言论。
在文学中,“大鸣大放”可以用来形容人物性格直率、敢于直言的特点。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会议或讨论中大胆发言。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或政治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和民主参与的问题。
“大鸣大放”最初是政治术语,后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任何大胆、公开的言论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个人的行为特征。
在文化中,“大鸣大放”与**和民主参与紧密相关。它反映了社会对开放讨论和批评的接受程度,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开放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气和坦诚。它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和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个团队项目中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能够大鸣大放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种直率和勇气对团队的创新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思想的海洋里,大鸣大放的浪花,激荡着智慧的火花。”
想象一个会议室里,人们热烈讨论,声音此起彼伏,这就是“大鸣大放”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ak one's mind”或“voice one's opinion loudly”,都强调了公开和自由地表达意见的重要性。
“大鸣大放”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政治历史的标签,也是一个鼓励开放和自由表达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勇于发声,促进社会的多元和进步。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鸣】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鸣,鸟声也。 、 《管辂别传》-鸟兽之音曰鸣。 、 《易·中孚》-鸣鹤在阴。 、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 、 《诗·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 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