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00: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00:23
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属于鲑科。它们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半岛以及北美洲的河流系统。大马哈鱼以其洄游至淡水河流中产卵的习性而闻名,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和生态指标物种。
在文学作品中,大马哈鱼常被用作自然和生命循环的象征。在口语中,它可能仅指代一种特定的鱼类或食物。在专业领域,如渔业和生态学,大马哈鱼的研究涉及其生物学特性、洄游行为、种群动态等。
“大马哈鱼”一词源自原住民语言,如北美原住民的词汇,后来被英语和其他语言吸收。在不同的语言中,如俄语(Кета)和日语(ケトウダラ),其名称有所不同,但都指向同一物种。
大马哈鱼在许多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食物来源,也是文化象征。例如,在北美原住民文化中,大马哈鱼的洄游被视为生命循环和自然秩序的象征。
大马哈鱼可能唤起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对生命力的敬畏,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
个人可能在旅行中亲眼目睹大马哈鱼的洄游,或在餐桌上品尝到这种鱼的美味,从而对这一物种有更深的认识和情感联系。
在诗歌中,大马哈鱼可以被描绘为“秋天的信使,穿越千山万水,只为完成生命的轮回”。
观看大马哈鱼洄游的视频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关于大马哈鱼的纪录片或自然声音可能唤起对自然界的深刻感受。
在不同文化中,大马哈鱼的重要性各不相同。例如,在日本,大马哈鱼(ケトウダラ)是重要的食物来源,而在北美,它与原住民文化和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大马哈鱼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指代一种特定的鱼类,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生态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文化的关系。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3. 【哈】
4.
【鱼】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引证】
《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 《易·中孚》-豚鱼吉。 、 《论衡·指瑞》-鱼木精。 、 《仪礼·特牲礼》-鱼十有五。 、 《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 、 《礼记·曲礼》-鲜鱼曰脡祭。 、 《吕氏春秋》-鱼上冰,獭祭鱼。 、 《史记·周本记》-白鱼跃入王舟中。
【组词】
鱼鲩冠儿、 鱼鳞册、 鱼烂、 鱼轩、 鱼脍、 鱼市、 鱼质龙文、 鱼米、 鱼秧、 鱼鱼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