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4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49:34
大鼓书是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北、山东等地。它结合了说唱、表演和打击乐器的演奏,通常使用大鼓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大鼓书的表演者一边敲击大鼓,一边说唱故事或叙述历史,其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题材。
在文学语境中,大鼓书常被用作描述传统文化的元素,体现了民间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口语中,提到大鼓书可能会引起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讨论或怀旧情绪。在专业领域,如音乐学或民俗学,大鼓书则是研究传统音乐和表演艺术的重要对象。
同义词:评书、说书、鼓书
反义词:现代音乐、流行歌曲
大鼓书起源于明清时期,最初是作为一种街头表演艺术形式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固定表演形式和内容的艺术。在20世纪,由于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大鼓书曾一度面临衰落,但在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大鼓书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承。
大鼓书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娱乐形式,也是传承历史和民间智慧的媒介。在社会背景中,大鼓书反映了民间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是研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大鼓书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怀旧和亲切。它让我联想到小时候在乡村集市上听到的鼓声和说书人的声音,那种朴实无华的表演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心。
在我的生活中,大鼓书常常作为文化交流的话题。例如,在与外国朋友交流时,我会用大鼓书来介绍**的传统艺术,通过视频或现场表演,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
在创作一首关于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写:
在古老的街角,大鼓声响起,
说书人讲述着千年的故事。
现代的步伐匆匆,却不忘回头,
在这鼓声中,寻找失落的根。
大鼓书的视觉联想是那些穿着传统服饰的说书人,手持鼓槌,表情生动地讲述故事。听觉联想则是那沉稳有力的大鼓声,伴随着说书人的抑扬顿挫,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艺术形式可能是街头艺人的表演,如吉他弹唱或小提琴演奏,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通过音乐和表演来讲述故事和表达情感。
大鼓书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通过对大鼓书的学*和理解,我更加珍视和尊重传统文化,同时也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艺术的重要性。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
3.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