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0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00:24
词汇“烟策”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字面和可能的语境中进行推测和分析。
“烟策”由两个字组成:“烟”通常指燃烧时产生的气体状态的物质,如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策”则有计划、策略、计策等含义。结合起来,“烟策”可能指的是与烟雾相关的策略或计划,或者是在某种情境下利用烟雾作为手段的计策。
由于“烟策”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隐晦的、不易察觉的策略,如同烟雾般模糊不清。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或军事背景下,如古代战争中使用烟雾作为掩护的战术。
由于“烟策”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它可能是由现代人根据字面意义组合而成的新词,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或社群中的术语。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烟雾可能被视为神秘或不可预测的象征,因此“烟策”可能在这些情境下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烟策”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神秘、不可捉摸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复杂的心理游戏或深不可测的计谋。
由于“烟策”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讨论策略或计划时,可以借鉴其隐晦、不易察觉的含义。
在创作中,可以将“烟策”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用来描述那些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深藏玄机的策略或计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团烟雾缭绕的战场,士兵们在烟雾中隐约可见,这种场景可以引发对“烟策”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场上烟雾弥漫时的寂静和紧张。
由于“烟策”不是一个普遍的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或者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创造性的翻译。
“烟策”作为一个非标准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词汇来探讨语言的创造性和多样性。通过对“烟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多义性和灵活性,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应用。
1.
【烟】
(形声。从火,因声。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
同本义。
【引证】
陆机《连珠》-火壮则煙微。 、 《后汉书·蔡邕传》-煙炎之毁熸。 、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明·刘基《卖柑者言》-烟扑口鼻。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烟炎张天。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烟焰雾雨。 、 唐·杜牧《阿房宫赋》-烟斜雾横(互文,表烟雾斜横。斜 横:升腾缭绕)。
【组词】
烟火邻居、 烟扛扛、 烟爨、 烟蓬、 烟祀、 烟尘、 烟井、 烟火、 烟焰、 夕烟、 风烟、 油烟;炊烟
2.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