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5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58:06
燎若观火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观看火一样清楚”,比喻事物非常明显,一目了然。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事物清晰到几乎不需要解释或理解的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燎若观火 常用来形容情节的清晰或人物性格的鲜明。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某件事情非常明显,无需多言。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分析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某个问题的逻辑或事实非常清晰。
同义词:一目了然、显而易见、洞若观火 反义词:扑朔迷离、晦涩难懂、含糊其辞
燎若观火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不详,但其形象的比喻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描述事物清晰度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火常常象征着清晰和明亮,因此燎若观火** 这个成语也带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强调事物的正面和明确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清晰、明了的正面情感,联想到了解事物时的轻松和愉悦。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燎若观火 来形容某人对某个复杂问题的理解非常透彻,或者某个**的结果非常明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星辰的轨迹燎若观火,夜空中的秘密一览无遗。”
视觉上,燎若观火 可能让人联想到明亮的火焰,清晰的光线;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清晰的声音,如钟声或鸟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clear as day”或“crystal clear”,都强调事物的清晰和明显。
燎若观火 这个成语在描述事物清晰度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在汉语中常用,而且在文化和情感上都有积极的联想。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燎若观火。
1.
【燎】
照明。
【引证】
《吕氏春秋·精谕》-桓公虽不言,若暗夜而烛燎也。
夜猎。
【引证】
《潜夫论》-昔有司原氏者,燎猎中野。
【组词】
燎猎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3.
【观】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引证】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谓之阙。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 、 《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
【组词】
观阙、 观魏
台榭。
【引证】
《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组词】
观台、 观榭、 观阁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