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0:48
“举无遗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提出的策略没有遗漏的”,形容计划或策略非常周密,没有疏漏。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策略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意味着在制定计划时考虑到了所有可能的情况和细节。
在文学作品中,“举无遗策”常用来形容主角或某个角色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智慧和周密。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赞扬某人在工作或生活中的细致和周到。在专业领域,如军事、管理或策略规划中,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策略的全面性和执行的精确性。
同义词:
反义词:
“举无遗策”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成语中常见的对策略和计划的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策略周密性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策略和智慧一直被高度重视。因此,“举无遗策”这个成语在强调策略的全面性时,也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强调计划和策略的场合。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智慧、周到和成功。它鼓励人们在制定计划时考虑全面,追求完美。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个项目经理,他的工作计划总是举无遗策,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中,策略如星辰,举无遗策,照亮前行的路。”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张详尽无遗的计划图,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确标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冷静而周到的声音,在详细解释每一个步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eticulous planning”或“comprehensive strategy”,强调的是计划的细致和全面性。
“举无遗策”这个成语强调了策略的全面性和周密性,是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不仅帮助我理解如何制定周到的计划,也让我在表达时更加精确和有力。
万举而无遗策矣。
盖~,而天下皆知其不可当也。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
4.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