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2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21:21
“义人”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道德高尚、行为正直的人。这个词汇强调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通常与正义、善良、诚实等正面特质相关联。
“义人”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即为“有义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内涵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义人”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概念相联系,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
“义人”这个词汇通常会给人带来正面的情感反应,如尊敬、钦佩。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楷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他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指导,更在道德上成为我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义人”的品质,让我深受启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义人”:
在风雨中,义人的身影坚定,
他的心中,正义的火焰永不熄灭。
“义人”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英雄的画像,或是庄严的音乐,如古筝的旋律,传达出一种庄重和崇高的感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ighteous man”或“man of virtue”,它们在强调道德高尚和行为正直方面与“义人”相似,但在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使用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义人”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理解道德行为的本质,也激励我在生活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通过对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明白了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