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12: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12:37
“义不得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按照道义或责任,不能推辞或拒绝。这个成语强调了在面对某些情况时,个人必须承担起责任,不能因为困难或不愿意而逃避。
在文学作品中,“义不得辞”常用于描述主人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决心和勇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某些必须承担的责任时,个人的坚定态度。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某些行为的必要性和不可推卸性。
“义不得辞”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是核心价值观之一。因此,“义不得辞”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坚定和责任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种精神值得尊敬和学*。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面临一个重要的决定,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当时我觉得义不得辞,尽管面临很大的压力,我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风雨中,我义不得辞,
肩负起,那沉重的使命。
星光下,我坚定前行,
为了那,不灭的信念。
在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坚定的人物形象,站在风雨中,肩负着重担,眼神坚定。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激昂的音乐,如交响乐中的高潮部分,表达出坚定的决心和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uty-bound”或“obligated”,它们也强调了个人在面对责任时的不可推卸性。
“义不得辞”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在面对责任和挑战时,能够更加坚定和勇敢。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也,乃泣而书之。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