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3:03
词汇“中恧”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甚至在标准词典中也难以找到其确切定义。根据字面分析,“中”可能指的是中间、中等或中立的状态,而“恧”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羞愧或惭愧。因此,“中恧”可能指的是一种介于羞愧和无感之间的情感状态,即一种轻微的羞愧感或尴尬感。
由于“中恧”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状态,如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的轻微不适或尴尬。
“恧”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羞愧也”。随着语言的发展,“恧”字的使用逐渐减少,而“中恧”作为一个复合词,其使用更为罕见。
在传统文化中,羞愧感被视为一种道德情感,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有关。因此,“中恧”可能与传统道德观念中的适度羞愧感相关。
“中恧”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种微妙的情感状态,介于完全的羞愧和无感之间,这种状态可能与个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交敏感性有关。
由于“中恧”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中恧”来描述一种微妙的情感状态:
在人群中,我感到中恧,
如微风轻拂,不留痕迹。
“中恧”可能让人联想到柔和的色彩,如淡粉色或浅灰色,以及轻柔的音乐,如钢琴的轻奏。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中恧”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状态可以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
“中恧”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细致地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恧】
自愧。
【引证】
《说文》-恧,惭也。从心,而声。 、 《方言六》-山之东西,自愧曰恧。 、 《后汉书·张衡传》-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 、 《汉书·王莽传上》-处之不惭恧。 、 嵇康《幽愤歌》-内负宿心,外恧良朋。
【组词】
恧颜、 恧步、 恧怩、 恧恧、 恧然、 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