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05:1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05:19:01
词汇“媿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书面语中,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媿恧”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媿恧”读作“kuì nǜ”,字面意思是羞愧、惭愧。其中,“媿”字古同“愧”,表示羞愧;“恧”字则专门用来表示惭愧。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媿恧”常用来形容因做错事或不如人而感到的内心羞愧和不安。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通常被更为常见的词汇如“羞愧”、“惭愧”所替代。
“媿”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羞愧。“恧”字则较晚出现,主要在古代文献中使用。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逐渐合并为“愧”,而“媿恧”这一组合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在**传统文化中,羞愧感被视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内在约束。因此,“媿恧”这一词汇在强调道德修养的语境中尤为重要。
提到“媿恧”,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深深的自我反省和内心的不安。这种情感往往伴随着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是一种推动个人成长和改进的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有机会使用“媿恧”这个词,因为它过于文雅且不常用。但在某些正式的写作或演讲中,适当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文雅度和深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心中媿恧生,白日言行检,悔恨难自胜。”
想象一个人低头不语,面带羞愧之色,这便是“媿恧”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内疚的语调。
在英语中,类似的情感可以用“shame”或“guilt”来表达,但这些词汇没有“媿恧”那样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媿恧”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价值。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媿】
惭愧
【引证】
《说文》。-媿,惭也。从女,鬼声。 、 《礼记·聘礼》-所以媿厉之也。 、 《庄子·骈拇》-永媿乎道德。 、 《荀子·儒效》-众人媿之。
【组词】
媿切、 媿色、 媿佩、 媿怍、 媿赧
羞辱。
【引证】
《广雅》-媿,耻也。 、 汉·袁康《越绝书》-大夫种始谋曰:“昔者吴夫差不顾义而媿吾王。”
2.
【恧】
自愧。
【引证】
《说文》-恧,惭也。从心,而声。 、 《方言六》-山之东西,自愧曰恧。 、 《后汉书·张衡传》-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 、 《汉书·王莽传上》-处之不惭恧。 、 嵇康《幽愤歌》-内负宿心,外恧良朋。
【组词】
恧颜、 恧步、 恧怩、 恧恧、 恧然、 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