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07:0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07:08:07
俗曲:这个词通常指的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易懂的音乐作品,它们往往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日常体验。俗曲可以是歌曲、小调、民谣等形式,其特点是旋律简单、易于传唱,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在文学中,俗曲可能被用来描绘民间风情,展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俗曲”来形容那些流行但不太正式的音乐作品。在专业领域,音乐学家可能会研究俗曲的历史演变、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同义词:民谣、流行曲、小调 反义词:高雅音乐、古典音乐、严肃音乐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民谣”更强调地域性和传统性,“流行曲”则侧重于时尚和商业性,“小调”可能更偏向于旋律的简单和抒情性。反义词则代表了与俗曲相对的、更为正式和学术的音乐形式。
俗曲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俗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变化,但它始终保持着与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
俗曲在特定文化中往往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如在节日庆典中作为背景音乐,或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娱乐和交流的工具。它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民众的情感需求。
俗曲往往带有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情感,它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时光的回忆,或是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热闹的市集、欢快的舞蹈和真诚的情感表达。
在个人生活中,俗曲可能是在家庭聚会时播放的音乐,或是旅行时在街头听到的旋律。它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悠扬的俗曲中,我听见了故乡的呼唤,感受到了岁月的温柔。”
俗曲可能让人联想到热闹的市集、欢快的舞蹈场景,或是温馨的家庭聚会。在听觉上,它可能是轻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
在不同文化中,俗曲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名称,但其核心特征——贴近民众生活和易于传唱——是共通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pop music”或“folk music”。
俗曲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民众的情感世界。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俗曲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生动性和文化内涵。
1.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
2.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