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2:1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2:12:47
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流派,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特别是在法国和英国。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和批判,旨在揭示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通常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真实的细节来描绘人物和环境,以此来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在文学领域,批判现实主义常用于描述那些关注社会问题、揭示人性弱点和批判社会不公的作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对现实持批判态度的人或言论。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和文学研究,批判现实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
同义词:社会现实主义、写实主义
反义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一词起源于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兴起,作家和艺术家开始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和问题。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描述那些通过艺术和文学来批判社会不公和揭示现实的作品。
批判现实主义在19世纪的欧洲尤为盛行,当时的社会变革和工业化进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问题。作家如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托尔斯泰等,通过他们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腐败,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和社会思想。
批判现实主义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它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类的苦难。这种情感可能会引发同情、反思和行动的冲动,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改善社会和个人的处境。
在我的生活中,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例如,在阅读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时,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不公和贫困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这激发了我对社会正义的思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
在灰暗的街角,
批判现实主义的目光,
穿透了贫民窟的阴霾,
揭示了不公的真相。
批判现实主义的视觉联想可能是阴暗的街道、破旧的房屋和疲惫的面孔。听觉联想可能是嘈杂的工厂声、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和孩子们的哭声。
在不同文化中,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鲁迅的作品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他通过文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在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批判现实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和艺术流派,它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不公来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概念帮助我更深刻地分析和表达社会现象,激发了我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1.
【批】
(形声。从手,比声。本义:反手打)。
引申为刺入。
【引证】
《庄子》-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2.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
3.
【现】
(形声。从玉,见声。本义:出现)。
同本义(明显看得见)。
【引证】
《广韵》-现,俗见字。 、 明·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组词】
现弄、 现化、 现示
4.
【实】
(会意。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實,富也。 、 《小尔雅》-实,满也,塞也。 、 《墨子经上》-实,荣也。 、 《素问·调经论》-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 、 《孟子·梁惠王下》-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 、 汉·贾谊《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 《韩非子·亡征》-公家虚而大臣实。
【组词】
殷实;实核、 实谷
5.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6.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