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4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46:35
“来苏之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期待着苏醒或恢复的希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某种情况或状态的改善抱有期待和希望。
在文学作品中,“来苏之望”常用于描述人物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或对困境的积极期待。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交流中,它可以传达一种深沉的希望感。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群体或个体对变革的期待。
“来苏之望”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来苏”意味着苏醒或恢复,“望”则是希望的意思。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希望和期待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希望和乐观一直是重要的价值观念。因此,“来苏之望”这样的成语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信念。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温暖和鼓励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人们依然能够保持希望,期待着更好的未来。
在我的生活中,每当我遇到挑战或困难时,我会提醒自己保持“来苏之望”,相信事情总会有转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寒冬已至,万物沉睡,
心中却有来苏之望,
春日不远,花开满园,
希望之光,永不熄灭。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一株小草顽强地生长,象征着“来苏之望”。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充满希望和乐观的旋律,如贝多芬的《欢乐颂》,来表达这种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ope for a revival”或“look forward to a recover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是相似的。
“来苏之望”是一个充满希望和乐观的成语,它不仅在文学和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个人生活中扮演着激励和鼓舞的角色。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希望的力量,以及它在面对挑战时的重要性。
四海望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
吏无抚治之方,人鲜~。
1.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2.
【苏】
(形声。从艸,稣(sū)声。从艸,与植物有关。本义:植物名,即紫苏)。
柴草。
【引证】
《颜氏家训》-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