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3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30:03
词汇“山国”通常指的是一个以山地为主要地形特征的国家或地区。字面意思是指被山脉环绕或山地占国土大部分的国家。
“山国”一词由“山”和“国”两个汉字组成,直接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如《山海经》等,已有对山地国家的描述,但“山国”作为一个固定词汇的使用,更多见于现代汉语。
在许多山国,如尼泊尔、不丹等,山地不仅是地理特征,也是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环境塑造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生活方式、**信仰和艺术形式。
“山国”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宁静、神秘和壮丽。它可能唤起对自然美景的向往,或是对生活在艰苦环境中人们的敬意。
在旅行中,我曾访问过一个山国,那里的山脉和村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山国”一词的丰富内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国”:
在遥远的山国, 云雾缭绕的山巅, 藏着古老的传说, 和永不褪色的风景。
想象一幅画面:连绵的山脉,覆盖着白雪,山脚下是宁静的村庄。这样的景象可能伴随着宁静的背景音乐,如自然的风声和鸟鸣。
在英语中,“mountainous country”或“landlocked mountainous nation”可以对应“山国”。不同文化中,山地国家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山地在其地理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山国”一词不仅描述了一个地理特征,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性。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