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2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7:23:22
守身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保持自身的纯洁或完整,不受到污染或损害。在汉语中,它通常指的是在道德、贞操或品行上保持清白和正直。
在文学作品中,“守身”常用来描述人物坚守道德原则,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忠诚。在口语中,它可以指保持个人品行的纯洁,如“他一直守身如玉”。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心理学,它可能指保持专业操守和道德标准。
同义词中,“洁身自好”强调自我修养和保持清白,而“守节”和“守贞”则更侧重于道德和贞操的保持。反义词则反映了与“守身”相反的行为和态度。
“守身”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保持身体完整,后来扩展到道德和品行的保持。在古代文献中,如《论语》和《孟子》,可以看到类似的概念和用法。
在**传统文化中,“守身”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强调个人品行和道德的纯洁。在儒家思想中,守身是修身的一部分,是成为君子或贤人的基础。
“守身”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庄重和纯洁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坚守原则、不受外界诱惑的人。这种联想在思考个人道德和行为时,提供了一种正面的参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老师,他一直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受外界压力影响,这种“守身”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守身”:
在纷扰的世界里,我守身如玉,
不为浮华所动,只为真理而立。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清澈的溪流旁,周围是茂密的森林,这个人闭目静思,象征着“守身”的宁静和纯洁。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轻柔的钢琴曲,如肖邦的《夜曲》,来表达这种内心的平静和坚守。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hastity”或“integrity”,它们分别强调贞操和正直。在不同的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有类似的道德和品行保持的概念。
通过对“守身”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道德和品行上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描述,也是一种道德追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能力,并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我的思想和情感。
1.
【守】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 、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均地守。 、 《周礼·内宰》。注:“宿卫者。”-纠其守。 、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虽守者益。 、 《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