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22: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22:15
词汇“夷貉”是一个较为古老且不常用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夷貉”进行深入分析:
“夷貉”一词由两个字组成:“夷”和“貉”。在古代汉语中,“夷”通常指边远地区的非**民族,有时带有贬义;“貉”是一种类似狐狸的小型哺乳动物,也称为貉獾。因此,“夷貉”在字面上的意思可能指的是边远地区的民族或部落,有时可能带有轻蔑的意味。
在古代文献中,“夷貉”常用来指代边疆的少数民族,如在《左传》等史书中。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绘边疆的荒凉或异域风情。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已经很少使用,更多地被视为历史词汇。
“夷”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平,后引申为边远、非**的民族。“貉”字则是一种动物的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夷貉”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已很少见。
在**古代,由于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的文化差异,“夷貉”等词汇常带有一定的歧视色彩。随着民族平等观念的发展,这类词汇逐渐被淘汰。
对于现代人来说,“夷貉”可能引发对古代边疆民族的想象,以及对古代**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思考。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历史感和异域情调。
由于“夷貉”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在历史研究或古代文献翻译中可能会遇到。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诗歌时,可以利用“夷貉”这个词来营造古代边疆的氛围,如:“夷貉之歌,传唱于荒野之间。”
结合古代边疆的地图或民族服饰图片,可以更好地理解“夷貉”所指代的地区和民族。听觉上,可以联想古代边疆的音乐或民族乐器。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概念,如欧洲的“野蛮人”(Barbarians),用来指代文明边缘的民族。
“夷貉”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反映了古代*对边疆民族的认知和态度。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
1.
【夷】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引证】
《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 、 《後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 、 《书饶典》。马注:“萊夷也。”-宅喁夷。 、 《周礼职方式》-四夷八蠻。
【组词】
夷歌、 夷蠻
2. 【貉】 (形声。从豸(zhì),长脊的野兽,各声。本义:一种野兽,通称“貉子”,也叫“狸”)。 同本义 食肉目犬科的一种动物(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产地包括中、日、朝和乌苏里边区。有三个亚种,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东南和西南各省区,是著名的毛皮兽,它的毛皮被称为貉子皮或貉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