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4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49:30
词汇“校士”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老或专业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校”可以理解为校对、校验,而“士”通常指士人、学者。结合起来,“校士”可能指的是负责校对或审核工作的学者或专业人士。
“校士”的基本含义可能是指那些专门从事文献校对、审核工作的学者或专业人士。
在古代文学或文献中,“校士”可能指的是那些负责校对古籍、文献的学者。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出版、学术研究中,可能仍有人使用。
“校士”的词源可能与古代的文献校对工作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可能有所缩小,主要在某些专业领域中保留。
在古代**,文献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因此校士的角色非常关键。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词汇不常见,但在出版和学术领域,校对和审核工作仍然非常重要。
提到“校士”,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严谨、细致和专业的工作态度。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精确性和专业性的尊重。
在学术研究中,我曾遇到过需要校对文献的情况,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校士工作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校士”比喻为守护知识宝库的卫士,确保每一字每一句的准确无误。
提到“校士”,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安静的图书馆,书页翻动的声音,以及专注的学者在灯光下校对文献的场景。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校对和审核的工作在各个文化中都是存在的。
“校士”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不常见,但它代表了校对和审核工作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1.
【校】
(形声。从木,交(jiào)声。(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学堂,学校。
【引证】
《集韵》-校,教学之宫。 、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为校。”-郑人游于幺校。 、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组词】
校序、 校室、 校学
2.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