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0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4:08:03
“不夷不惠”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子路》。字面意思是既不夷平也不施惠,形容人的行为既不过分严厉,也不过分宽容,处于中庸之道。基本含义是指处理事情要恰到好处,既不偏激也不失之于宽厚。
在文学作品中,“不夷不惠”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或行为方式,如在描述一个官员的治理方式时,可能会说他“不夷不惠”,意味着他既不严苛也不放纵,能够公正地处理事务。
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恰到好处”、“适中”等概念经常被提及。
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平衡的管理策略或人际交往的适度原则。
同义词中,“中庸”强调的是平衡和适度,而“不夷不惠”则更侧重于行为上的不过分严厉也不过分宽容。反义词中,“过犹不及”强调的是过度和不足,与“不夷不惠”的中庸之道形成对比。
“不夷不惠”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后来演变为“不夷不惠”,强调的是在处理事务时的中庸之道。
在**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被视为一种理想的行为准则。儒家思想强调“中庸”,即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求平衡。因此,“不夷不惠”在社会文化背景中代表了一种理想的行为模式。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因为它代表了平衡和适度,避免了极端和偏激。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和谐、公正和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或决策时使用“不夷不惠”,例如在讨论一个朋友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时,我会说他“不夷不惠”,因为他总是能够恰当地处理各种情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不夷不惠,
花开叶落恰到好处。
人间万事皆有度,
中庸之道显智慧。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平衡木上,稳稳地保持着平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首轻柔的钢琴曲,旋律平稳而和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golden mean”(中庸之道)来表达,强调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平衡点。
“不夷不惠”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还让我在评价和描述人的行为时有了更精确的词汇。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传统文化中的平衡和适度原则。
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
~行中论。
西汉时期,学识渊博的李宏曾经被任命为一个外地的县令,他本心就不想去,乡亲们设宴送行,他借机与他们畅饮,拖了一个多月还不去,刺史派人教他上任,他就到外地游玩就是不去赴任。扬雄说他不做伯夷也不做柳下惠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夷】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引证】
《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 、 《後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 、 《书饶典》。马注:“萊夷也。”-宅喁夷。 、 《周礼职方式》-四夷八蠻。
【组词】
夷歌、 夷蠻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惠】
(会意。从心,从叀(zhuān)。本义:仁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惠,仁也。 、 《周书·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 、 《孟子》-分人以财谓之惠。 、 《贾子道术》-心省恤人谓之惠。 、 《资治通鉴》-孙讨虏聪明仁惠。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 、 《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彭有守多惠政。
【组词】
惠声、 惠育、 惠化、 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