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0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09:41
词汇“[志计]”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缺乏具体的现代用法和广泛的语料支持,我将基于可能的古汉语含义来进行分析。
“志计”在古汉语中可能指的是“志向和计划”,其中“志”指志向、抱负,“计”指计划、策略。结合起来,“志计”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或计划。
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志计”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抱负和谋略,如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可能会用来描述政治家或军事家的长远规划和策略。
“志计”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更倾向于使用“志向”和“计划”等更为具体的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在强调个人抱负和策略规划的文化背景下,“志计”可能被赋予积极的意义,而在强调集体行动和服从的文化中,个人“志计”可能被视为次要。
“志计”可能让人联想到深思熟虑、远见卓识的形象,给人以稳重、可靠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生活中,设定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计划可以被视为个人的“志计”,有助于指导行为和决策。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志计”来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如:“星辰大海皆志计,风雨兼程不回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智者在地图前规划战略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节奏稳健、旋律深沉的音乐来象征“志计”的深远和稳重。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志计”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可以通过组合词来表达,如英语中的“ambition and strategy”。
“志计”作为一个古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提醒我们在设定目标时需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策略。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理解历史文化。
1.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
2.
【计】
(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shǔ)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計,会算也。 、 《管子·七发》-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 、 《礼记·内则》-学书计。 、 《礼记·月令》-命农计耦耕事。 、 《国语·郑语》。注:“算也。”-计亿事。 、 诸葛亮《出师表》-计日而待。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计日以还。 、 明·魏学洢《核舟记》-而计其长。 、 《聊斋志异·促织》-蹄躈各千计。
【组词】
计会、 计口、 计度、 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