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5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0:54:52
“惜墨若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珍惜墨水如同珍惜黄金一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写作或绘画时非常节约用墨,不轻易下笔,强调的是对文字或画面的精炼和慎重。
在文学领域,这个成语常用来赞扬作者或画家在创作时的精益求精,不浪费笔墨,每一笔每一字都经过深思熟虑。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提醒自己在写作或表达时要简洁有力,避免冗长和啰嗦。在专业领域,如书法、绘画或设计,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材料的珍惜和对作品质量的追求。
“惜墨若金”这个成语的出处不详,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墨水的珍惜态度。在古代,墨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此文人写作时会非常节约用墨,这种*惯逐渐演变成了对文字精炼的追求。
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墨客被视为高雅的象征,他们的作品往往追求意境和内涵的深远。因此,“惜墨若金”这个成语也体现了对文化艺术的尊重和对创作质量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欣赏。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创作中追求完美、不轻易下笔的艺术家和作家,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深意和美感。
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惜墨若金,尤其是在撰写正式文件或文章时,力求每一句话都能传达清晰的信息,避免冗余。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笔下生花,惜墨若金,字字珠玑,句句含情。”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位书法家在宣纸上缓缓落笔,每一笔都显得格外慎重和珍贵。听觉上,我联想到毛笔在纸上摩擦的沙沙声,以及文人沉思时的静谧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虽然意思不同,但也体现了对资源的珍惜和对结果的慎重。
“惜墨若金”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墨水的珍惜,更是对创作质量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注重文字的精炼和表达的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冗余。这个成语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鼓励我们在创作中追求卓越和完美。
运笔如铁,惜墨若金。
1.
【惜】
(形声。从心,昔声。本义:哀痛,哀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惜,痛也。 、 《楚辞·惜誓序》-惜者,哀也。 、 汉·贾谊《论积贮疏》-为陛下惜之。 、 宋·苏洵《六国论》-惜其用武不终。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岁月为可惜。
【组词】
可惜、 痛惜、 惜伤
2.
【墨】
(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墨,书墨也。 、 《庄子·田子方》-舐笔和墨。 、 《周礼·占人》-史占墨。 、 《周礼·卜师》。注:“熟灼之,明其兆。”-致其墨。
【组词】
墨丸、 墨本、 墨工、 墨妆、 墨路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金】
(会意。金文字形。从人(表示覆盖),从土,从二。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本义:金属)。
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
【引证】
《说文》-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錬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 、 《尔雅·释地》-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 、 《易·妒》-系于金柅。 、 《书·禹贡》。注:“铜三色也。”-惟金三品。 、 唐·李朝威《柳毅传》-项掣金锁。
【组词】
五金、 白金、 金背、 金钥、 金荷、 金铺、 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