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1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5:13
曲目:指音乐作品的列表,通常用于音乐会、专辑、歌单或音乐节目单中,列出将要演奏或播放的歌曲、乐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名称。
曲目一词源自汉语,其中“曲”指音乐作品,“目”指项目或条目。在古代,曲目可能指的是宫廷音乐或民间音乐的列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音乐领域。
在音乐文化中,曲目是音乐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帮助听众了解即将听到的音乐,还反映了音乐家或乐队的风格和品味。在社会活动中,如婚礼、庆典或葬礼,特定的曲目常常被用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仪式。
曲目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音乐会、激动人心的演唱会或个人播放列表中的温馨回忆。它唤起对音乐的期待和享受,以及对特定音乐作品的情感连接。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根据心情选择不同的曲目来播放。例如,当我需要放松时,我会选择一些轻柔的古典音乐曲目;而在锻炼时,我则会播放一些节奏感强的流行音乐曲目。
诗歌: 在夜的曲目中, 星辰奏响无声的旋律, 月光轻抚, 梦的篇章缓缓展开。
视觉:曲目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张精心设计的音乐会节目单,上面印有优雅的字体和艺术家的签名。 听觉:听到“曲目”这个词,可能会让人想象到音乐会的开场,指挥家挥动指挥棒,乐队开始演奏第一首曲目。
在英语中,“曲目”可以对应为“repertoire”或“playlist”。在不同的文化中,音乐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曲目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曲目是音乐体验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音乐的结构和顺序,还承载了文化和情感的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曲目”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分享音乐体验。
1.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