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0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5:08:15
“不通文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不懂得文学和书法,即没有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文化水平低,缺乏教育和知识。
在文学作品中,“不通文墨”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缺乏教养或文化底蕴,从而影响其社会地位或人际关系。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批评或嘲笑某人的无知或粗俗。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文化评论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社会中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或某些群体的文化水平。
“不通文墨”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在古代,文学和书法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用来形容缺乏文化修养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文学和书法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因此“不通文墨”在社会中带有一定的贬义。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它仍然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素养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无知和粗俗。在表达中,我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个词汇,以免给人带来不尊重的感觉。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因为不通文墨而在社交场合感到尴尬的人。这让我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激励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不通文墨,却以真诚打动人心,如山间清泉,虽无华丽辞藻,却自有一番韵味。”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古老的书法作品,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文人的吟诵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lliterate”或“uneducated”,它们也用来形容缺乏教育的人,但在文化内涵上可能有所不同。
“不通文墨”这个词汇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素养的重视,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交流中要注意尊重他人。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会更加注意词汇的选择,以确保我的表达既准确又得体。
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二来是个村郎,~。”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通】
3.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4.
【墨】
(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墨,书墨也。 、 《庄子·田子方》-舐笔和墨。 、 《周礼·占人》-史占墨。 、 《周礼·卜师》。注:“熟灼之,明其兆。”-致其墨。
【组词】
墨丸、 墨本、 墨工、 墨妆、 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