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7:51
“死得其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死在应该死的地方”,基本含义是指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符合道德或社会规范,死得正当、合理。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死亡的正当性和价值,而不是死亡本身。
在文学作品中,“死得其所”常用来赞扬英雄人物或烈士的牺牲,如在战争、革命或正义事业中的牺牲。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安慰或鼓励那些面临困境或挑战的人,暗示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是有价值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死亡的正当性或道德评价。
同义词:死得有价值、死得光荣、死得值得 反义词:死得无价值、死得冤枉、死得可惜
同义词强调死亡的价值和意义,而反义词则强调死亡的无意义或不幸。
“死得其所”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原意是指死得有价值,后来逐渐演变为强调死亡的正当性和价值。
在**传统文化中,死亡被赋予了深刻的道德和哲学意义。“死得其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生死的看法,即死亡应该有其道德和伦理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评价和纪念那些为了正义和公共利益而牺牲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崇高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和道德价值。它激励人们为了更高的目标和理想而奋斗,即使面临死亡也不畏惧。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安慰那些失去亲人的人,告诉他们亲人的牺牲是有意义的,他们的死得其所,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在诗歌中,可以将“死得其所”融入对英雄的赞颂:
星辰陨落,英雄长眠, 死得其所,光辉永存。 热血洒疆场,英魂不朽, 为国捐躯,荣耀千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战士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场景,背景音乐可以是庄严的进行曲,增强英雄主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e a noble death”或“die for a worthy cause”,强调死亡的高尚和价值。不同文化中对死亡的看法和表达方式各异,但都试图赋予死亡以意义和尊严。
“死得其所”这个成语在我对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评价和理解死亡的道德和伦理框架。它不仅是对死亡的一种描述,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肯定。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死亡与生命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不同语境中恰当地表达对死亡的看法。
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所】
(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hǔ)本义:伐木声)。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引证】
《诗·商颂·殷武》-有截其所。 、 《荀子·王霸》-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 、 《吕氏春秋·达郁》-必于无人之所。 、 《吕氏春秋·谨听》-僻远悠闲之所。 、 《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 、 《聊斋志异·促织》-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清·袁枚《祭妹文》-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组词】
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 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