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0:11
死有余辜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死了还有罪”,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即使死了,他所犯的罪行仍然不能被原谅或抵消,强调其罪行的严重性和不可饶恕性。
该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强调罪行的不可饶恕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核心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法律和道德观念强调罪行的后果和责任。死有余辜** 反映了这种观念,强调即使生命结束,罪行仍然需要被追究和评价。
该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情感上的厌恶,使人联想到那些罪大恶极、令人无法原谅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听到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社会中犯下严重罪行的人,强调其行为的不可饶恕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 死有余辜 融入到对历史暴君的描述中,如:
暴君的铁蹄下,
无辜的灵魂哭泣,
死有余辜的罪行,
历史的审判终将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黑暗、压抑的场景,象征着罪行的严重性和后果。音乐上,可以选择沉重、悲壮的旋律,增强情感的表达。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罪行的严重性和不可饶恕性来实现。
死有余辜 是一个强烈的道德谴责成语,强调罪行的严重性和不可饶恕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道德和法律上的观点。
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西汉时期路温舒对法律十分精通,对当时的律令不满。汉宣帝即位后,他上书《尚德缓刑书》,援引历史上的一系列冤狱,加上当时狱卒屈打成招的现象十分普遍,就是清官断案也会认为是死有余辜的。汉宣帝觉得很有道理就施行仁政
这个杀人犯,谋财害命,真是~。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有】
3.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4.
【辜】
(形声。从辛,古声。“辛”,是受刑的意思。本义:罪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辜本非常重罪,引申之凡有罪者皆曰辜。”-辜,罪也。 、 《诗·小雅·正月》-民之无辜。 、 《诗·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 、 《公羊传·宣公六年》-天乎无辜。 、 《庄子·则阳》-至齐,见辜人焉。 、 《韩非子·说疑》-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所谓明也。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组词】
死有余辜;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