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6:34
“有子存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有儿子存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家族或血脉得以延续,子孙后代仍然存在。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强调家族的传承和血脉的重要性,如在家族史诗或历史小说中。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表达对家族延续的自豪或对后代的关心。在专业领域,如遗传学或家族企业管理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家族基因的传递或企业的代际传承。
同义词“子孙满堂”强调家族成员众多,而“后继有人”则强调有合适的继承人。反义词“绝后”和“断子绝孙”则表达了家族血脉的中断。
“有子存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家族血脉延续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家族延续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血脉的延续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有子存焉”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广泛的应用。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和欣慰的,因为它代表了生命的延续和家族的希望。联想可能包括家族的团聚、后代的成长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表达对家族成员的关心和对家族未来的期待。例如,在家庭聚会中,长辈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年轻一代的期望。
在诗歌中,可以将“有子存焉”融入表达对生命延续的赞美,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子存焉续家传。”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家族树、家庭照片或子孙围绕的温馨场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家庭聚会时的欢声笑语。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the family line continues”或“the bloodline is preserv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家族血脉的延续。
“有子存焉”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代表了家族的延续,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未来的积极态度。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 【有】
2.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
3.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
4.
【焉】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鸟名。
【引证】
唐·黄滔《唐城客梦》-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