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8:39
词汇“两石弓”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特指一种使用两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石约为120斤)作为拉力的弓。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两石弓”字面意思是指一种需要两石力量才能拉开的弓。在古代,这样的弓通常用于军事或狩猎,因其强大的拉力和射程,被认为是强力的武器。
“两石弓”的词源直接来源于古代对弓的拉力描述,使用“石”作为衡量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具体的描述方式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减少使用。
在古代**,弓箭是重要的军事和狩猎工具。“两石弓”代表了当时技术水平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在社会文化中,它也常被用来象征力量和勇气。
提到“两石弓”,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勇士的英勇形象,以及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这种词汇带有一种古老和庄严的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讨论中。个人经历中,可能只有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参与历史重现活动时才会接触到。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两石弓”来增强历史氛围:
战鼓隆隆,尘土飞扬,
勇士们手持两石弓,
箭如雨下,敌军溃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描述弓的拉力或类型,如英文中的“longbow”(长弓)或“crossbow”(弩),但具体到“两石”这样的重量描述则较为罕见。
“两石弓”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对于语言学*和历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
3.
【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弓,兵也,所以发矢。 、 《正字通》-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 、 《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韩非子·扬权》-毋弛而弓,一栖两雄。 、 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唐·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 、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组词】
弓手、 弓壶、 弓号、 弓剑、 弓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