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5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58:42
“感恸”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感”和“恸”两个字组成。其中,“感”表示感受、感觉,而“恸”表示极度悲伤、哀痛。因此,“感恸”字面意思是指深切的悲伤或哀痛的感受。
在文学作品中,“感恸”常用来形容人物在面对重大损失或悲剧时的内心情感。例如,在描述亲人去世、国家沦陷等情境时,人物的内心感受可以用“感恸”来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表达中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感恸”可以用来分析人物的情感状态或作品的情感深度。
同义词:悲痛、哀伤、沉痛、痛心 反义词:喜悦、欢乐、欣慰、愉快
这些同义词在表达悲伤情感时各有细微差别。例如,“悲痛”强调内心的痛苦和失落,“哀伤”则更多指外在的悲伤表现,“沉痛”强调深沉和持久,“痛心”则侧重于内心的痛苦和自责。
“感恸”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其基本含义,但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感恸”常常与儒家文化中的“孝道”和“忠义”相联系。在面对亲人去世或国家大事时,表达深切的悲伤被视为一种道德和情感的体现。
“感恸”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哀伤。它让我联想到失去亲人或重要事物的场景,以及随之而来的深刻情感体验。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亲人的去世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感恸”的情感。那段时间,我常常感到内心的沉重和无法言说的悲伤。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感恸”:
春风拂过寂静的墓园,
花瓣轻落,似泪滴。
心中感恸,如潮涌,
忆往昔,笑语盈盈。
在视觉上,“感恸”可能让我联想到黑白照片或沉重的色调,如深蓝或灰色。在听觉上,它可能与悲伤的音乐或哀伤的旋律相联系。
在英语中,“感恸”可以对应为“deep sorrow”或“profound grief”。这些词汇在表达深切悲伤时与“感恸”有相似的情感强度和深度。
通过对“感恸”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表达深刻悲伤情感时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帮助我们在语言表达中传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恸】
(形声。从心,动声。本义:大哭)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先进》-颜回死,子哭之恸。 、 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组词】
恸绝
极其悲痛。
【引证】
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组词】
恸切、 恸泣、 恸怛、 恸恨、 恸悼、 恸醉、 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