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4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9:46:01
“听讼”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听取诉讼或审理案件。在法律语境中,它指的是法官或仲裁者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证据,以便做出公正的判决。
“听讼”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听”意为听取,“讼”意为诉讼。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这个词在汉语中一直保持其基本含义,但在使用上可能更加专业化。
在**传统文化中,听讼被视为一种公正和智慧的体现。古代官员在听讼时,不仅要听取双方的陈述,还要考虑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
“听讼”这个词给人一种严肃和正式的感觉,联想到法庭、正义和法律程序。它可能让人想到公正的法官和复杂的法律辩论。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常直接使用“听讼”这个词,但在观看法律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时,我们可能会遇到这个概念,从而加深对法律程序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正义的天平上,听讼的声音回响,每一句话,都是法律的誓言。”
想象一个庄严的法庭,法官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双方律师在辩论,这种场景与“听讼”这个词紧密相关。
在英语中,“听讼”可以对应为“hearing”或“trial”,但这些词在英语中的使用可能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法律语境。
“听讼”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专业性的词汇。在学*法律或了解**传统文化时,这个词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它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也是对公正和智慧的一种象征。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讼】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 、 《易·杂卦》-讼不亲也。 、 《易·序卦》-饮食必有讼。 、 《后汉书·曹褒传》-会礼之家,名为聚讼。
【组词】
聚颂纷纭;讼辩、 讼斗、 讼怨、 讼直、 讼争、 讼罪、 讼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