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08:4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08:47:59
听见:动词,指通过耳朵感知到声音,即听到。它强调的是声音被耳朵捕捉到并被大脑处理的过程。
“听见”由“听”和“见”两个字组成,其中“听”源自古代汉语,意为用耳朵感知声音;“见”则意为看见,两者结合强调了声音的感知过程。在古代文献中,“听见”常用来描述听觉体验,如《诗经》中有“听之不闻”的表达。
在某些文化中,“听见”可能与神秘体验或超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如在一些民间故事中,人们能听见神灵或鬼魂的声音。在现代社会,“听见”也常与隐私和尊重联系在一起,如“听见”他人的秘密可能涉及道德问题。
“听见”常带有一种亲切和真实的情感反应,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我们的感官体验。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自然声音、温馨的家庭对话或激动人心的音乐会。
在日常生活中,“听见”是一个常用词汇,用于确认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例如,在电话中确认对方的话是否被听到,或在会议中确认发言是否被理解。
诗歌:
在寂静的夜晚,我听见
心跳的声音,如同远方的鼓点
在黑暗中回响,引领我前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森林中,闭上眼睛,专注地“听见”鸟鸣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段自然声音的录音,如海浪声或森林中的鸟鸣,来增强“听见”的感官体验。
在英语中,“听见”可以对应为“hear”,在法语中为“entendre”,在德语中为“hören”。这些词汇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类似的用法和含义,强调声音的感知过程。
“听见”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我们的感官体验,还与我们的情感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听见”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体验。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