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0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09:10
“上清童子”这个词汇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俗语。从字面上理解,“上清”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上清境”,即道教三清之一,代表高层次的仙境;“童子”通常指的是未成年的男孩,但在道教文化中,也指修炼有成的年轻道士或仙童。因此,“上清童子”可以理解为居住在上清境的仙童或修炼有成的年轻道士。
在文学作品中,“上清童子”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纯洁、超凡脱俗的形象,或者指代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道教文化或相关文学作品时。在专业领域,如道教研究或**古代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会有特定的学术含义。
“上清童子”这个词汇源自道教文化,其中“上清”是道教三清之一,代表高层次的仙境,而“童子”在道教中常指修炼有成的年轻道士或仙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和艺术加工。
在**传统文化中,道教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上清童子”作为道教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反映了人们对超凡脱俗、纯洁无瑕的向往。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出现在与道教相关的文化活动或文学创作中。
“上清童子”这个词汇给人以神秘、纯洁和高贵的联想,它可能唤起人们对仙境、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和敬畏。在情感上,它可能让人感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美好。
由于“上清童子”这个词汇并不常见,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然而,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参与道教文化活动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好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上清童子”:
在晨曦的微光中,
上清童子轻步而来,
手持仙桃,面带微笑,
穿越云雾,降临凡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上清童子的画作,画面中一个纯洁无瑕的少年,手持仙桃,面带微笑,周围环绕着云雾和仙鹤。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如古筝或笛子的旋律,来营造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上清童子”的词汇,但类似的神秘、纯洁的形象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如希腊神话中的天使或精灵。
通过对“上清童子”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了解了它在道教文化和文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道教中的一个神秘形象,也反映了人们对纯洁和超凡脱俗的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贞观中岑文本于山顶避暑,有叩门云:上清童子。岑问曰:衣服皆轻细,何土所出?答云:此上清五铢服。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3.
【童】
(形声。重省声。(qiān),罪。本义:男奴仆)。
同本义。
【引证】
《易·旅》-得童仆贞。 、 《仪礼·既夕礼记》-童子执帚。 、 宋·苏轼《石钟山记》-小童持斧。
【组词】
童奴、 童隶、 童仆、 童妾
4.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