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1: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1:29
“室女”一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未婚的年轻女性,尤其是指那些尚未出嫁的女子。在古代**,这个词更多地用于指代未婚的贵族女性。
在文学作品中,“室女”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纯洁、未受世俗污染的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使用,但在某些传统或正式的场合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研究古代婚姻制度时可能会涉及到“室女”这一概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语气的不同,例如“闺女”更偏向于家庭内部称呼,而“室女”则带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传统色彩。
“室女”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室”指的是家中的房间,而“女”自然指的是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未婚的年轻女性。
在**传统文化中,室女的形象往往与纯洁、贞操和家族荣誉联系在一起。在某些历史时期,室女的婚姻往往不是基于个人意愿,而是基于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
提到“室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传统、保守和纯洁的意象。这个词可能会唤起对过去时代的怀旧情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女性自由和选择的现代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了解家族历史时遇到“室女”这个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在诗歌中,可以将“室女”作为象征,代表未被玷污的纯真和自然之美:
在古老的庭院深处,
室女静静地绣着花,
她的手指轻柔,
如同初绽的春花。
想象一个安静的古代庭院,一位室女坐在窗边,手中绣着精美的图案,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筝的悠扬旋律和细腻的国画。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maiden”(英语)或“jungfrau”(德语),它们也都指未婚的年轻女性,但在使用和文化内涵上可能有所不同。
“室女”这个词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词汇,也是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女性地位的一个重要窗口。在现代语境中,虽然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不高,但它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符号。
1.
【室】
(会意。从宀从至。人到屋中就停止了。本义:内室)。
同本义 。堂后之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引证】
《说文》。段注:“古者前堂后室。释名曰:“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室,实也。 、 《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者宫室贵贱同称。 、 《说文系传》-室,堂之内,人所安止也。 、 《礼记·曲礼上》疏-若通而言之,则宫室通名,故《尔雅》云,“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别而言之,论其四面穹隆则曰宫,因其贮物充实则曰室。” 、 《礼记·问丧》-入室又弗见也。
【组词】
室间、 室庑、 室温、 室隅、 登堂入室;室匣
2.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