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0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00:49
有求辄应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只要有所请求就会立即回应”。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迅速、无条件的响应态度,通常用来形容某人非常乐于助人,或者某机构、组织的服务效率极高。
在文学作品中,有求辄应 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热心肠或者某公司的优质服务。在专业领域,如客户服务或公共管理,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高效的服务响应机制。
同义词: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应声虫
反义词:推三阻四、置之不理
有求辄应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快速响应和乐于助人的文化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乐于助人和快速响应被视为美德。有求辄应** 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并在社会交往中被广泛推崇。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的,它让我联想到温暖、关怀和效率。在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他人需求的重视。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他总是有求辄应,无论是学术问题还是个人困扰,他都会耐心解答和帮助。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求辄应 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有求辄应,
花开满园,心暖如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帮助另一个人,周围是温暖的阳光和盛开的花朵。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温馨的钢琴曲,营造出一种和谐、乐于助人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romptly responds to every request" 或 "always ready to help",但这些表达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因此在表达的简洁性和文化内涵上不如有求辄应。
有求辄应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乐于助人和高效响应的文化价值观。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和深刻意义。
偶缺晨炊,仰屋无计。忽忆儿言,往启椟,果得米,赖以举火。自是有求辄应。
一班愚夫愚妇,共去拜祝,~,就是武帝外祖母臧儿,也曾往祷,果得子女贵显。
1. 【有】
2.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3. 【辄】 (形声。本义: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 同本义。
4.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