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4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2:45:12
劫持:字面意思是指非法控制或夺取交通工具,如飞机、船只或车辆,通常伴随着暴力威胁或实际使用暴力。基本含义扩展到任何形式的非法控制或夺取,包括网络空间的控制,如网站或数据。
“劫持”一词源自英语“hijack”,最初在20世纪初用于描述非法夺取货物的行为,后来扩展到交通工具的非法控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含义进一步扩展到网络空间。
在现代社会,劫持常常与恐怖主义和犯罪活动联系在一起,引起公众的恐慌和安全机构的紧急响应。在文化作品中,劫持情节常被用作探讨人性、权力和正义的工具。
“劫持”一词通常带有一种紧张和危险的情感色彩,引发人们对安全威胁的担忧和恐惧。它也可能联想到紧急情况下的英雄主义和牺牲。
在日常生活中,劫持的概念可能不常直接遇到,但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电影和书籍等媒介间接体验。例如,观看一部关于飞机劫持的电影可能会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情感反应。
在诗歌中,可以将“劫持”比喻为思想的突然转变或情感的强烈冲击:
他的话语,如劫匪般突袭, 劫持了我的心,无法逃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架被劫持的飞机在空中盘旋,乘客的恐慌表情和机组人员的紧张应对。音乐方面,可以选择紧张悬疑的背景音乐来增强这种情境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中,如西班牙语的“secuestro”或法语的“détournement”,虽然具体指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非法控制的概念。这些词汇在各自文化中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差异。
“劫持”是一个多面向的词汇,不仅涉及物理空间的非法控制,还扩展到网络和抽象概念的夺取。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其多重含义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更准确和丰富地使用这一词汇。
1.
【劫】
(会意。从力,去声。本义:以强力使对方欲去而不得)。
威胁;威逼。
【引证】
《说文》-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 、 《礼记·儒行》-劫之以众。 、 《战国策·秦策》-已珉欲以齐秦劫魏。 、 《荀子·解蔽》-故口可劫而使墨云。 、 《淮南子·精神》-不可劫以死生。 、 《汉书·高帝纪》-因以劫众。 、 宋·苏洵《六国论》-积威所劫。
【组词】
劫杀、 劫略、 劫盟、 劫质
2.
【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持,握也。 、 《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 、 《国语·越语》-有持盈。 、 晋·干宝《干将莫邪》-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组词】
持仗、 持斧操斤、 持笔;持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