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42: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42:37
托物寓感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描述物体来表达情感或感慨”。这个成语强调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传达抽象的情感或思想,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用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艺术效果。
托物寓感这一概念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体现,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中就有许多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的例子。随着文学的发展,这一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体裁中,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托物寓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它体现了人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自然景物或日常物品来传达情感,不仅增加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也反映了**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托物寓感常常带给人一种深沉、含蓄的美感,它让人在阅读或欣赏时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深度。这种手法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引发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写作时使用托物寓感的手法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通过描绘家乡的风景来传达我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让我感到更加贴近内心,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托物寓感:
月光下的湖面,
静谧如你的眼眸,
每一道波纹,
都是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托物寓感可以通过视觉艺术作品来体现,如一幅画中的孤独的树或寂静的湖面,都能引发观者的情感联想。在音乐中,某些旋律或乐器的使用也能传达特定的情感,如小提琴的悠扬旋律常常让人联想到深情的表达。
在西方文学中,类似的表达手法被称为“象征主义”或“象征手法”,如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作中就大量使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旨在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传达抽象的情感。
托物寓感是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文学手法,它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也加深了读者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这一手法能够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托物寓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欣赏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夫奉亲致养者,孝子之折分;托物寓感者,仁人之至情。
1.
【托】
推。同“拓”。
【引证】
《玉篇》-托,推也。 、 《集韵》-拓,手推物也。或作托。
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3.
【寓】
(形声。从宀,禺(yù)声。宀,表示房屋。本义:寄居,寄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寓,寄也。 、 《国琼·周语》-国无寄寓。 、 《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 、 《孟子》-无寓人于我室。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径造袁所寓。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 、 宋·文天祥《后序》-围所寓舍。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同寓数十人。
【组词】
寄寓、 寓士、 寓泊、 寓食、 寓客
4.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