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4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42:00
“厘捐”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旧**时期的一种税收形式。字面意思是指按照一定比例(通常是百分之一,即一厘)征收的捐税。这种税收通常用于地方政府的公共开支,如教育、交通、卫生等公共服务。
在文学作品中,“厘捐”可能被用来描绘旧社会的经济状况或民众的生活负担。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用于研究和讨论旧**的财政制度。
同义词:捐税、税捐、税收 反义词:减免、豁免
“厘捐”一词源于古代的货币单位“厘”,即十分之一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指代一种特定的税收形式。在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变革,厘捐制度逐渐被现代税收制度所取代。
在旧**,厘捐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这种税收制度反映了当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和民众的负担。
提到“厘捐”,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旧社会的贫困和压迫,以及民众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承受的重负。这种联想可能会带来一种沉重和悲观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厘捐”这个词汇,但在学***历史或财政制度时,这个词汇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诗歌中,可以将“厘捐”作为一个象征,代表旧社会的沉重负担和民众的苦难:
岁月如梭,厘捐如山,
百姓肩上,重担难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旧**街头小贩辛苦劳作的画面,背景音乐可以是沉重而缓慢的旋律,以增强对“厘捐”这一概念的情感共鸣。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厘捐”的词汇,但类似的税收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例如,在英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税收形式,用于支持地方政府的开支。
通过对“厘捐”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旧社会的财政制度和民众的生活状况。这个词汇在历史学和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提醒我们反思现代税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以确保公平和效率。
1.
【厘】
(形声。从里,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本义:家福;幸福)。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如淳注:“福也。”-祠官祝釐。 、 《汉书·贾谊传》-上方受釐坐宣室。 、 扬雄《甘泉赋》。服虔注:“福也。”-逆釐三神者。
【组词】
恭祝新厘
2.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