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4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46:21
乡兵: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在乡村地区招募的士兵,他们主要负责保卫自己的家乡或村庄。乡兵可能没有正规的军事训练,但在保卫家园时表现出极高的勇气和决心。
乡兵一词源于古代**,最初指的是地方武装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那些非正规的、主要由乡村居民组成的武装力量。
在**传统文化中,乡兵常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象征,他们的形象在许多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中都有体现。
乡兵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朴实无华但又坚韧不拔的情感联想,他们代表了普通人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
在我的家乡,有一次洪水灾害,许多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像乡兵一样保卫家园,这种团结和勇敢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乡兵”:
在古老的村庄,乡兵们集结,
手持简陋的武器,心怀坚定的信念。
他们不是英雄,却以平凡之躯,
守护着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炊烟。
想象一幅画面:一群穿着简单、手持农具的乡兵,站在田野上,面对着远方的敌人。背景音乐可能是悠扬的笛声,伴随着战鼓的节奏,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紧张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ilitia”(民兵),它也有着类似的含义,指的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武装力量,用于保卫家园。
通过对“乡兵”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代表了特定的社会现象,也承载了人们对忠诚、勇敢和团结的赞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背景,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