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8 07:1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8 07:11:18
叛徒 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背叛自己所属的团体、国家或信仰的人。基本含义是指那些违背忠诚、信任和承诺,转而支持或投靠敌方的人。
叛徒 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军事上的背叛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包括对任何形式的忠诚和信任的背叛。在现代汉语中,该词的使用更加广泛,涵盖了各种背叛行为。
在许多文化中,叛徒被视为道德上的败坏者,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排斥。例如,在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中,叛徒常常被处以严厉的惩罚,以警示他人。
叛徒 一词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引发人们对背叛、不忠和欺骗的厌恶和恐惧。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背叛的痛苦和信任的破裂。
在现实生活中,叛徒的概念可能出现在各种情境中,如朋友之间的背叛、商业伙伴的欺诈等。这些经历可能加深人们对忠诚和信任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诗歌中,叛徒的形象可以被用来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在忠诚的阴影下,
叛徒的脚步悄然无声,
背叛的种子在心中萌芽,
最终绽放成罪恶的花。
叛徒 的形象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角落、背叛的目光和背叛的低语。在视觉上,可能与阴沉的色调和扭曲的面孔相关联;在听觉上,可能与背叛的低语和背叛的回声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叛徒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细微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traitor”和法语中的“traitre”都强调了背叛的行为,但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其含义和使用可能有所不同。
叛徒 一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揭示了背叛行为的本质,还反映了人们对忠诚和信任的重视。通过对这一词汇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
1.
【叛】
(形声。从反,半声。本义:背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叛,乱也。 、 《楚辞·逢纷》-信中涂而叛之。 、 《左传释例》-叛者,反背之辞也。 、 《汉书·五行志》-侯不朝,兹谓叛。 、 《公羊传·定公八年》-叛者五人。 、 《史记·项羽本纪》-天下皆叛之。
【组词】
众叛亲离;反叛、 叛道、 叛败、 叛镇、 叛附、 叛服、 叛降
零乱的。
【引证】
《文心雕龙》-约则义孤,博则辞叛。
2.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