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3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30:29
“充耳不闻”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耳朵虽然能听到声音,但心里却不接受或不理会。基本含义是指对别人的话或外界的声音故意不理睬,形容态度冷漠或固执,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
“充耳不闻”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原意是指虽然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到,但心里却不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人对某些信息故意不理睬。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和听取他人意见被视为美德。因此,“充耳不闻”这个成语往往带有负面色彩,暗示一个人的固执和不愿意改变。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固执己见、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的人。这种态度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问题的加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对团队成员的建议充耳不闻,最终导致项目失败。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到开放心态和倾听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如同封闭的城,充耳不闻外界的呼唤,独自在固执的荒原上徘徊。”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个人戴着耳塞,周围的人在向他呼喊,但他却无动于衷。听觉上,我联想到嘈杂的声音中,有一声微弱的呼唤被忽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a deaf ear to”,意思是对某事或某人的话不予理睬。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
“充耳不闻”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帮助我描述那些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的人。了解其词源和演变,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增强了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这里袁伯珍只装作~,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
1.
【充】
(会意。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本义:长,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充,长也,高也。 、 《仪礼·特牲礼》-宗人视牲告充。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