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0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07:21
“不闻不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既不询问也不关心。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事或某人漠不关心,完全不理会,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不闻不问”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简单明了,由两个否定词“不”和两个动词“闻”、“问”组成,表达了一种极端的冷漠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仁爱”和“关怀”,因此“不闻不问”这种态度往往被视为缺乏道德和责任感。在现代社会,这种态度可能会被视为个人主义的极端表现,与社会和谐相悖。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冷漠和疏离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孤独和被忽视的情感。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可能会传达出一种无奈或失望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对社区问题不闻不问的邻居,他们的态度让我感到社区凝聚力的缺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街角的乞丐,无人不闻不问,寒风中颤抖,孤独如影随形。”
想象一个孤独的人站在繁忙的街道上,周围人来人往,但没有人停下来关心他。这种场景可以与“不闻不问”这个成语联系起来,形成强烈的视觉和情感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a blind eye”或“ignor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冷漠和不关心的情感是相似的。
“不闻不问”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冷漠和忽视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丰富个人的词汇量和提高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也不想想朝廷家平空的丢了一个太守,也就不闻不问,焉有是理。
大约这里的环境,本非有利于病,而不能完全~,也是使病缠绵之道。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
1. 【不问】 不慰问; 不过问;不询问; 不管;无论; 不依法处分;不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