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2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28:57
声讨:字面意思是通过公开的言论或行动来谴责、抗议某人或某事的不当行为或错误。基本含义是指通过集体或个人的方式,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和谴责,通常带有强烈的道德或法律上的否定意味。
声讨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声”(声音、公开)和“讨”(讨伐、谴责)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讨”已有谴责、讨伐的含义,而“声”则强调了公开性和广泛传播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讨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表达强烈不满和谴责的常用词汇。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声讨往往与正义、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相关联。例如,在民主社会中,公众对政府或企业的错误行为进行声讨,是公民参与和监督的一种表现。
声讨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正义感和集体行动的联想,给人以强烈的道德支持和团结感。它激发人们对不公行为的愤怒和对正义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声讨可能出现在对不公平待遇的集体抗议中,或是对社会不公的个人表达中。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能会声讨某品牌的不道德行为。
在诗歌中,声讨可以用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变革的渴望:
“在这不公的天空下, 我们声讨,我们呐喊, 直到正义的曙光, 照亮每一个角落。”
声讨可能联想到抗议**的场景,人们举着标语,高呼口号,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强化了声讨的集体性和力量感。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condemn”或“denoun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错误行为的公开谴责。
声讨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个人或集体对不公行为的愤怒,也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声讨可以增强言论的力度和影响力。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讨】
(会意。从言,从寸。言,言论。寸,法度。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本义:声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讨,治也。 、 《玉篇》-讨,诛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 、 《左传·襄公五年》-楚人讨陈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