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2: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52:46
“患得患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得失过于计较,心理上总是处于不安和焦虑的状态。
“患得患失”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原指对权位的得失过于计较,后来泛指对任何事物的得失都过于担心。
在**传统文化中,“患得患失”被视为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与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相悖。在现代社会,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个人在决策时过于保守,错失发展机会。
“患得患失”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如焦虑、不安和紧张。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因为过于担心而无法享受当下的人。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因为患得患失而错失重要机会的情况,比如在职业选择或人际关系中过于犹豫不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心事重重,患得患失,何日方休?”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紧锁眉头,手握物品却又不敢放松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紧张的心跳声或焦虑的呼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orry about losing what one has gained”,但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成语。
“患得患失”是一个描述人类普遍心理状态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要学会放下和接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一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既无“~”的念头,心情也自然安泰,决非欲“骗人安心,所以这样说”的:切祈明鉴为幸。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1.
【患】
(形声。从心,毌guàn)声。“串”即“毌”(贯)字。本义:担忧,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患,忧也。 、 《论语·宪问》-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 《春秋·繁露》-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 、 《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患秦兵之来。 、 《世说新语·自新》-患志之不立。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何患不能。
【组词】
患累、 患御、 患忧、 患失
2.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3.
【患】
(形声。从心,毌guàn)声。“串”即“毌”(贯)字。本义:担忧,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患,忧也。 、 《论语·宪问》-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 《春秋·繁露》-书文止于一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 、 《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患秦兵之来。 、 《世说新语·自新》-患志之不立。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何患不能。
【组词】
患累、 患御、 患忧、 患失
4.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